“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历史形成的独立精神内核和特有文明气质,集中体现了这一民族、国家或政党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自觉意识和主动精神。作为“两个结合”光辉典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深刻把握文化主体性的理论贡献与时代价值,对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鲜明指向,就是确立、发展、巩固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尤其是在民族复兴的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的变局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命题就是破解并超越“古今中外之争”,解决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自立自信的问题。“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串联起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问题域和关切点,既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的基石,又刻画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化的主线,并以“术语的革命”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和文化建设。
文化主体性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自立自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唯物史观的意义上说,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鲜活表达着某一群体的价值观。一方面,文化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文化主体性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能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评判标准的生存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另一方面,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精神血脉,文化主体性表征的是一个民族通过其民族精神的自我生成而成就文化生命体的特质。当前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总体性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重大意义、历史地位和实践价值,这就需要从概念到学理、从逻辑到体系、从内容到话语,深入理解文化主体性的科学内涵,更好地展现其真理性和引领力。
文化建设规律的突破性认识
文化主体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它既是中华民族跨越沧海桑田留下的注脚,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文化使命形成的真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文化主体性是对中华民族永续文明演进的规律性总结。中华文明古今相继、自成一体,在数千年的流变中绵延不绝,各民族形成了共有的精神家园,最为内核的文化根脉生生不息,辉煌的文明成果定格为专属于中国的身份标识。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蒙尘走向复兴,文化主体性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体的基因中。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主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积极推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文化主体性是对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建设的规律性求索。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发展者和推动者。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过程也是文化主体性得以巩固和彰显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伟大创造精神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而生发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结合中真正做到了相互契合、相互成就。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性依托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是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根本维系,关系到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巩固和高扬文化主体性是形成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自觉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基础和前提。
巩固和高扬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构筑于文化主体性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文化的主体性越强,文化自信就越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拥有的引领力、凝聚力就越大,中华文明所创生的现代影响力、辐射力就越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巩固和高扬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没有民族认同,就没有民族发展,而对一个民族最根本的认同就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构成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最深厚的根基。中华文化主体性植根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自生性、独特性和创造性。这种文化主体性使得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塑了一种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造就了中华文明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巩固和高扬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即一个民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并不断发展、不断演进,成为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特色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气质。这种文化心理和精神气质使中华民族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并呈现出区别于其他民族主体性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的区别就在于其文化文明的主体性特质的不同,在于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的不同,由此成为世界文明多样多彩、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动力。
(作者为中福在线_网易彩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