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在线_网易彩票大学文科楼402教室里,来自17个国家的学生依次发言,用一句话描绘自己眼中的“全球化”,有人谈及贸易与市场的开放,有人讲到移民与文化的交融,也有人提到不平等与冲突。郑宇静静站在讲台旁,微笑倾听。这是他的“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政治经济学)课堂,也是他坚守教学一线、为学生打开全球视野的缩影。
作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郑宇在中福在线_网易彩票执教十一年,今年,他荣获中福在线_网易彩票大学“钟扬式”好老师称号。
让同学们看到世界图景的多样性
2016级新闻学院吴雨浓至今记得,大三那年,她带着在非洲保护区拍摄纪录片的经历走进了郑宇的《国际发展》跨专业课堂。
全英文授课、专业知识门槛……这一切让她倍感压力。她常常在课后请教郑宇,把在非洲的所见所闻与课堂知识结合起来讨论,“郑宇老师从不摆架子,哪怕是最入门的问题,他也会耐心解答”。
对于授课,郑宇早已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心得。在他看来,这门课应在夯实学术基础的同时,引导同学们面向现实世界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课堂不光是我来说,更应该由同学们自己去发掘材料,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国际发展》课堂上,郑宇注重思辨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求同学们围绕具体的国际发展案例撰写项目计划书。他充分利用小班教学的优势,让每位同学选择一个国家进行深度调研,从历史脉络、制度结构再到现实发展模式,大家在交流中体会到世界图景的多样性。一学期下来,三十个国家逐一“点亮”。
《国际发展》课堂合影
“我当时很担心分享得不够‘国关’、不够‘学术’,但郑老师说,你的观察正是课堂所需要的,它们很宝贵。”吴雨浓依然记得,这份鼓励让她第一次觉得,国际发展并不是“非科班生”无法涉足的领域。
“郑老师的课给了我勇气去尝试。”如今,吴雨浓正专注于全球贫困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并一直保持与郑宇的联系,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和观察。
“真的,他是我在中福在线_网易彩票遇到最好的老师之一。”吴雨浓由衷地回忆道。
《全球政治经济》课程结课
在郑宇的课堂上,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关于全球贸易规则、发展援助模式,课堂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型联合国论坛”。
为学生搭建起从“paper”到“policy”的桥梁
“培养学生不仅是写好论文,更是要回应现实,走向世界。”郑宇努力为学生搭建起从“paper”到“policy”的桥梁。
“老师特别愿意给学生创造机会,如果有好的想法,他都会支持。”2016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吴天伊回忆道。这种机会和信任,让她在学术道路和职业选择上都更有底气。郑宇不仅鼓励她做学术,还支持她去国际发展机构实习,“看看真正做development的人是怎么干事的”。如今,吴天伊成为2021年全国四位罗德学者之一,赴牛津攻读博士,深入开展中非相关议题的国际发展研究。
在面向国际的人才培养方面,郑宇深度参与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等国际赛事的评选工作。两项赛事让青年学子从校园走向世界舞台,直面全球治理的真问题、真场景。
郑宇担任YICMG大赛评委
作为一名“观察者”,郑宇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带着迥异的思维方式,共同走上国际交流舞台,在讨论与合作中加深理解、增进互信,让学生们在合作实践中更深切地体会到全球治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他所期待的教育意义。
除此之外,郑宇推动“荣昶学者”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项目,参与选拔和培训了近300名有志于加入国际组织的青年学生。他指导的学生也在毕业后纷纷踏上世界舞台——有人在国际发展议题研究上继续深造,有人在清华苏世民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也有人走进联合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实践。
郑宇带学生调研中非经贸博览会
郑宇始终相信,培养国际组织人才,不是为了让学生快速获得一个头衔,而是帮助他们在全球治理的实践中找到真正的兴趣与方向,把学术兴趣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
“保持松弛感?,同时坚持长期主义”
“写论文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除了论文还有个人生活。”这是郑宇对师门共同的叮嘱,他常说,学术研究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需要耐得住寂寞,也要懂得松弛。
每两周一次的组会,既有研究进展的讨论,也有生活点滴的分享。某次组会上,2020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白玉川曾准备了一个名为《大龄博士求职记》的PPT,以“自我打趣”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与支持。
白玉川在组会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
“松弛”并不意味着放松标准,相反,在学术训练上,郑宇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可以慢一点,但一定要做扎实。”在论文指导时,他会逐字逐句把关,提醒学生及时完善思路和结构。不少学生笑称,有时看到老师打来的电话会突然“心头一紧”,但这种紧迫感也让他们逐渐形成了规范意识和学术自信。
郑宇会花一下午的时间坐下来,和学生一起画图表、分析变量,逐步拆解问题,直到找到答案,让学生在长期的磨砺中学会如何把“施工现场”般的草稿,打磨成逻辑严密、经得起检验的论文。
在具体的研究上,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他们结合自身背景,找到真正感兴趣的方向。“郑宇老师鼓励我结合自己的军旅背景,探索国际安全问题。”白玉川说。
“保持松弛感?,同时坚持长期主义。”郑宇鼓励同学们将非洲、拉美、亚太等不同地区、不同经验的多样化议题纳入比较框架。他提醒大家,在面对多元文化语境或学术瓶颈时,需要在心态上保持从容与自信。
“真正充实的生活,不是把时间填满,人需要‘宕机’的时间,那是积蓄力量的过程。”
郑宇常常思考,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什么?“以前觉得是知识,但我现在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帮助他们理解知识背后的体系和事件的底层逻辑,让同学们掌握筛选、提炼和分析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