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的枫林校区,暑气渐渐消退。站在课堂上的杨云龙,照例早早来到了教室,检查完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上课铃声也刚好敲响。
面对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他总会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钟扬老师半靠在椅子上带领他们上选修课的场景。
2025年,基础医学院教授杨云龙获评中福在线_网易彩票大学“钟扬式”好老师称号。

杨云龙在上课
从“面对面”到“手把手”的课程引路人
在中福在线_网易彩票,荣誉课程是面向能力卓越、志存高远的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提供更高质量的科研实践和挑战性的课程内容,旨在激发同学们的科研兴趣与潜能。
作为《解码疾病的医学遗传学原理》荣誉课程的主持教师,杨云龙不满足于常见的“论坛式”授课,而是“手把手”带领学生深入科研全过程。
课程一开始,他会送给每位学生一本医学科普书籍,如《鼠疫》《肠子的小心思》,鼓励他们从兴趣出发,选择一个疾病进行深入研究。
有时,同学们的选择会涉及到杨云龙不了解的领域。每次上课前,他总是要花两天时间备课,而同学们也需要选择两篇近期发表的高水平科研文献在课上进行分享。

杨云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互动
课堂上,他鼓励同学们积极互动,不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发散性地提问。文献的作者是不是观点偏颇?运用的检测手段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常常引起学生们的积极讨论。
“以往的荣誉课程,专家大咖很多,听着‘很爽’,过后总像走马观花,杨老师把选择权还给我们,在他的课上我们不仅学会了读文献,更学会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荣誉课程学员、2020级基础医学院本科生傅心伊回忆道。
尽管课程任务繁重,但那段时光让傅心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长。从前阅读论文,她习惯了“一股脑吸收”和“拾人牙慧”,杨云龙的课程帮助她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一个课题的诞生,“这不仅让我在阅读文献时更冷静主动的思考,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杨云龙带领荣誉课程学生赴各地医院、博物馆进行荣誉课程研学活动
在杨云龙的理念中,医学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更要走进真实医疗场景,有必要让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医疗情况。
于是在课堂之外,他会组织学生赴江浙沪多家基层医院实地调研,与院长面对面交流,探讨“基层医院如何吸引人才”“如何提升医疗水平”等现实问题。“在枫林校区,学生们周边都是顶级三甲医院,要看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杨云龙感慨。
对本科生“nice”对研究生“strict”的双面导师
“所有学生都可以来我的实验室。”这是杨云龙对本科生的承诺。在他看来,本科阶段是学生探索兴趣、建立科学认知的关键时期,实验室应当成为他们感受科研氛围的“第一课堂”。

杨云龙(右)指导本科生实验
大三那年,来自哈萨克斯坦的2020级基础医学院本科生Madiya Madeniyet修读了杨云龙主持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便为他的课堂氛围所感染。大五自主选择课题后,抱着“看看实验室在做什么”的心态,她参观了杨云龙的实验室,并提出希望加入他课题组的想法。
杨云龙起初有些犹豫,他主要从事肿瘤转化方面的研究,对Madiya感兴趣的肾脏研究涉足不深。“但学生有需求,老师也可以一起探索。”
最终,他答应了Madiya的请求。
刚开始,由于经验不足,Madiya的实验时常难以推进,杨云龙为她下了“组合拳”。对于实验思路,他紧密跟进,并时常在大组会和小组谈话时适时纠正;对于具体实验步骤,他叮嘱研究生多帮助Madiya,经常亲自来到实验室一边为她做模型示范,一边观察她的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Madiya发现“肾性骨营养不良”这一临床难题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而运动干预可能成为突破口。杨云龙鼓励她朝这个方向推进。
最终,她不仅证实了运动疗法的有效性,还阐明了其作用机制,成果发表于高水平期刊。在杨云龙的实验室,她不仅收获了大量做动物实验的宝贵经验,更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思路。“一开始,进实验室很焦虑有压力!现在我每天不去做做实验,心里反而觉得空落落的!”
“我不要求本科生发论文,但我希望他们在这里感受到科学的逻辑与美感。”杨云龙说。
对研究生,他则是十分“严格”。2018级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谢思思对此深有体会。
作为“实验新人”,她一开始在实验室中只敢做些基础性工作,关键的项目却总是停滞不前。经过谈心谈话,杨云龙要求谢思思每天围绕相关课题为自己做一份小贴士,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从通路机理到应用前景,谢思思记得自己一共总结了六本记录,这样的“魔鬼训练”让她迅速成长,实验操作也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最终,她的毕业论文获得了2023年中福在线_网易彩票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不只是我,每一个同学的短板,杨老师都会对症下药。”谈及导师,最让谢思思敬佩的还是他的“细节控”,模型不能有一点瑕疵,取材不能有半分差池。
日常科研生活中,杨云龙身体力行,不仅亲自上阵造模型,还会深度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维护。从最基础的洗试管、帮小鼠打扫笼子,到修仪器这样的“杂活”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在杨云龙课题组这些年,谢思思从一个科研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师姐。“我一开始只是想顺利攻读学位,在杨老师这里,我看到了许多疗法的临床应用前景和转化价值,慢慢找到了科研的兴趣,每一项成果都让我拥有幸福感,这是我此前所没体会过的。”
从“救火队长”到热心科普的专栏作者
课堂和实验室之外,杨云龙还是《澎湃新闻》“识病寻源”专栏的作者。
最初,他是为了“救火”。在世界心脏日前夕,他为填补当期栏目的空缺及时完成了稿件。没想到,这篇融合故事与知识的科普文章广受好评,编辑随即邀请他开设科普专栏。
“科普不是‘额外任务’,而是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杨云龙说。
尽管教学和科研事务繁忙,他依然坚持每年撰写3-4篇科普文章,大多从一个故事出发,结合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延伸,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疾病背后的科学故事。


在《50年后,抑制多胺合成治疗肿瘤的策略重回战场》一文中,他从人们熟知的列文虎克入手,将多胺发现和应用这样的传奇历史浓缩在文章中。
“科普文章毕竟不是做科研,我会多讲用途和方法,特别是有趣的故事,偏专业的内容要详略得当。”对于科普文章的撰写,他已摸索出独特心得。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中福在线_网易彩票师生加入科普写作队伍。2021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任卡娜就是其中之一。她发现自己的老师竟然还是一个科普作者,热衷科普的她随即提出了几个值得书写的有趣案例。
2023年,她与杨云龙共同撰写的《20年,这个罕见病的治疗从补磷“治标”到单抗“治本” 》发表在澎湃新闻客户端。文章中,他们从东京残奥会运动员选手的先天性疾病出发,为读者介绍了这种遗传病的前世今生,并开创性地介绍了单克隆抗体的卓越疗效,文章收获了很多好评。
通过撰写科普文章,不但能推动医学知识走出象牙塔、惠及大众,对杨云龙自己而言也是“不断学习调整的过程”。“为了把艰深的知识传递给读者,我在自己的学习文件夹中也添加了许多新文件。” 他说。
从对本科生“永远开放”的实验室,到对研究生“不留情面”的严要求,从荣誉课程“手把手”的讲授指导,到生活中“有温度”的科普写作,多年来,杨云龙始终记得那个遥远的下午,以及钟扬老师的那个身影。
那个下午,钟扬指着手中一粒干瘪的种子说:“别小看它,它拥有改变世界的全部基因。”如今,杨云龙也成了那个在讲台上播种的人,他忽然明白,钟扬老师从未离开——他培育了无数颗种子,而杨云龙,幸运地成为了生根发芽的一颗。





